本報南京訊 9月2日,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以下簡稱“紀念館”)舉行文物史料捐贈儀式。海內外各界人士向紀念館捐贈了反映日軍掠奪罪行的銅鏡、新四軍游擊隊繳獲的日軍軍刀、記錄日軍暴行的英美刊物等126件(套)文物史料。
在美籍華人魯照寧捐贈的1938年6月2日美國《肯》雜志中,一篇以《The Sack of Nanking》(《南京浩劫》)為題的報道,描述了南京大屠殺的場景。這篇文章是記者約翰·馬洛尼根據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總干事喬治·費奇口述而撰寫的紀實報道。國家記憶與國際和平研究院研究員孟國祥表示,這是第三方國際友人的重要見證。該報道后來還被1938年7月的美國《讀者文摘》轉載,反映了南京大屠殺這一史實的傳播具有廣泛的國際性。
魯照寧此次捐贈了114件(套)文物史料,包括報紙、雜志、照片以及日本投降特制紀念紗巾、紀念信封、明信片等。其中,有一部分反映“抗戰勝利”和“日本投降”的報紙,如1945年8月14日《代托納海灘晚間新聞》號外,記錄了當時日本宣布投降的消息。
蘭州電視臺原總編輯楊勇捐贈的銅鏡,是日寇在南京燒殺搶掠的罪證。銅鏡鏡面的左側,貼有一小塊長方形的白色宣紙,上面墨書“昭和十三年二月 南京”九字楷書。楊勇說:“希望它能作為一種歷史物證,永遠留存。”“銅鏡是日軍對南京文化財產掠奪行為的縮影。”孟國祥表示,日軍在南京的文化破壞與掠奪,由最高層進行指揮,有專門機構執行。這場文化掠奪是有組織、系統性的國家犯罪。
文物史料中,還有一把泰州市政協學習文史委員會原主任尹愚夫捐贈的日軍軍刀。這是尹愚夫父親、新四軍敵后游擊隊隊長尹之本在1941年如皋高明莊戰斗中繳獲的。“它是中國人民英勇抗擊日本侵略者的物證。”孟國祥表示,這把軍刀是現有少數能精確追溯至具體戰斗的日軍實物罪證,且有著明確的繳獲時間、地點、人物等歷史背景,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和文物價值。
紀念館還獲贈了《前日本陸軍軍人因準備和使用細菌武器被控案審判材料》,7件有關馬吉影像和拉貝日記的史料,2015年出版的《老報刊里的日本侵華實錄》叢書,2015年創作的中國畫《重整河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