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南京訊 8月30日,文本·知識·話語——術語與翻譯跨學科研究創新論壇在南京大學舉行。與會學者從文本生產、知識傳播和話語構建的跨學科研究視域出發,圍繞術語實踐與理論探索、術語與翻譯研究方法論創新、譯名研究的歷史視域與知識路徑、當代多領域術語翻譯與國際傳播等議題展開深入研討。
中國歷史上的術語翻譯實踐極為豐富。南京大學社會科學處處長高方表示,這種豐富性不僅表現在術語翻譯體量上,而且體現為術語概念類型的多樣性、術語翻譯實踐模式演化的動態性以及術語翻譯反哺于中國文化形塑的創造性。這些豐富的翻譯素材與現象應當成為世界翻譯研究的寶貴財富。
在中國翻譯史的千年沿革中,術語概念的語際表達與流播是中華文化形塑和外傳的內隱線索兼實踐表征。南京大學術語與翻譯跨學科研究基地主任魏向清提出,以文本為基、術語為媒,能解鎖特定時空知識延異與話語嬗變的歷史邏輯,也是加強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的有效方式。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何寧認為,術語的跨語應用已成為國家對外學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對人類知識的有效傳輸與交流,對不同地緣文明之間的話語互通影響重大。
在具體研究領域,貴州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張必勝提出,明清時期西學東漸過程中,確立了大量外來漢譯數學術語,這些新術語的使用伴隨著新知識的傳播,對中國數學話語體系產生顯著影響。南京大學大學外語部教授李寄立足中國學術話語體系構建的視域,結合“化境論”的當代訓釋研究提出中國傳統譯論當代訓釋的理念、原則與方法。
湖南科技大學近現代中國翻譯史研究中心主任張景華聚焦“封建”這一譯名的創生與傳播現象,從“術語革命”視角論證了“封建”概念泛化的合理性,提出近代中國知識界通過“封建”的“術語革命”為中國革命道路的話語構建奠定了基礎,正確把握其“術語革命”的價值有利于當代學術界深入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西南大學文學院副院長張春泉關注當代流行語中的新術語。他發現,作為流行語的術語如“元宇宙”“新質生產力”“互聯網+”同社會語境之間存在深層次的互動機制,這些語言現象可以支撐現代語用學對傳統修辭學語境觀的修正。
生成式人工智能大語言模型的飛速迭代給翻譯實踐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同時也為術語概念的語跡表達與傳播研究提供了新空間。中國翻譯協會副會長劉成富提出,譯者應以開放的胸懷和樂觀的心態擁抱AI技術,主動適應人工智能帶來的新變化。要根據市場需求培養新時代術語翻譯人才,促進學術與產業融合,以更好服務國家發展戰略。全國科技名詞委專職副主任裴亞軍表示,術語更新是科技創新的基礎,是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文化傳承和科技話語權建設的重要支撐。
安徽大學大學外語教學中心主任朱玉彬研究發現,大語言模型提供的多種模態數據可以更好地幫助譯者理解術語概念,應對術語翻譯中的文化復雜性問題。展望未來,術語翻譯研究應充分利用大語言模型優勢,推動學科術語翻譯實踐與理論的發展。
全國科技名詞委事務中心審定業務七處處長王琪表示,推動術語翻譯事業發展,要提升術語規劃的戰略定位,制定和落實術語政策與規劃文件,加強術語學服務學術體系構建理論、策略研究,建立日常術語發布協調機制。
會議由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主辦,南京大學術語與翻譯跨學科研究基地承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