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走深走實,語言已從促進溝通的“軟實力”,升級為保障經貿高效往來、筑牢人文互信根基的“硬支撐”,為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提供關鍵基礎保障。近年來,沙特、阿聯酋等海灣國家先后把中文納入國民教育體系,與中國在語言治理、教育協同與數字建設層面實現良性互動。語言合作正成為新時期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的關鍵抓手。
海灣國家語言政策實施新動向
近年來,海灣國家追求經濟多元化,實施“向東看”戰略,與中國的“走出去”實現戰略交匯。例如,沙特“2030愿景”、阿聯酋“后石油經濟”以及卡塔爾“2030國家愿景”等規劃,均把中文能力視為對接中國投資、旅游和技術合作的“第三語言資本”。
海灣國家把中文定位為戰略語言之一,中文教育呈現出規模擴大、途徑增多以及與STEM教育、旅游和文化創意產業深度綁定的趨勢。
在語言政策方面,海灣國家在基礎教育、產業培訓和數字媒體等多場景中,對中文的需求與日俱增。中國也在尋求“共同制定課程標準—互認能力等級—共享數字資源”的新范式,使語言成為產業升級與文化互鑒的“雙引擎”。
其中,沙特教育部積極推進中文教育本土化進程,已將中文課程擴展至全國700余所高中。作為中沙教育合作的重要成果,兩國已簽署獎學金項目及課程開發協議,預計年均培養10.2萬名中文學習者,旨在為沙特“2030愿景”儲備能源轉型與高端制造領域的專業人才。
自2019年將中文正式納入國民教育體系以來,阿聯酋的中文教育發展迅速。通過實施“百校項目”,截至2024年5月,阿聯酋已有171所公立學校開設中文課程,覆蓋率達60%,在讀學生達7.1萬名。為推進教育創新,阿聯酋著力建設中阿創新中心,重點加強K-12階段的跨學科融合教育,試點推出“中文+人工智能”跨學科課程。阿聯酋在2024年新招募50名具備STEM背景的中文教師,提升專職中文教師中STEM領域教師的比例,為中文教育在阿聯酋的創新發展提供保障。
卡塔爾哈馬德·本·哈利法大學長期提供中文普通話課程,以及漢語教師培訓課程。在多個公立學校舉辦語言沉浸式“暑期漢語營”活動,引導學生接觸漢語和中國文化。目前,卡塔爾已設立漢語水平考試(HSK)測試中心,助力中文教學和資格平臺建設,以逐步完善卡塔爾的中文教育體系。這些舉措呼應了卡塔爾推動經濟多元化發展的愿景,降低能源業對英語的單一依賴,更好地服務于中資能源合作項目,滿足世界杯后旅游業發展需求。
實現語言良性互動的三條路徑
良性的互動依賴可達的路徑。中國和海灣國家攜手共進,已經探索出多條可行、互惠、兼容的語言合作之路。
升級教育合作,促進人才雙向交流。中國與海灣國家教育合作持續深化,逐步實現師資共同培養和雙向人才交流機制。沙特設立全額獎學金,派遣學生到中國,經語言培訓后進入高校攻讀本科、碩士及博士學位。首批100名沙特本土教師已進入北京語言大學,攻讀由中國教育部與沙特教育部共同主辦的中文教育碩士學位。教育部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自2021年起面向阿聯酋、卡塔爾、科威特和沙特等國,開展多期“海灣中文師資線上研修班”,為中文納入當地國民教育體系提供專業師資保障。中國教育部門支持部分高校,如天津師范大學等,選派師范生赴沙特利雅得參與短期實習實踐和教學交流。通過師資聯合培養、人才雙向交流的模式,中國和海灣國家的語言文化合作逐步邁進互利共贏新階段。
術語翻譯與數字資源共建。在中阿合作論壇框架下,術語標準化和數字資源共建已成為中阿語言合作的重要方向。中國和海灣國家在語言與數字資源建設方面,已在能源、金融科技、綠色轉型等重點領域開展了多層次的交流,在具體項目組中實現翻譯協作與資源平臺共享。在能源領域,中國企業基于共建“一帶一路”的合作框架參與海灣地區國家能源機構的可再生能源和能源轉型項目,共同推動太陽能、清潔水電和儲能產業建設,促進中阿產業術語標準化建設;在金融科技領域,中海雙方在跨境支付、數字貨幣等領域對接合作,得以推進金融詞匯翻譯和術語體系協作,以服務跨境電商與數字支付。在綠色轉型領域,中沙雙方企業和機構圍繞智能電網、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等方向開展合作,在技術交流中推動標準對接與信息共享機制建設,增強中阿在綠色技術領域的語言互通。中國企業科大訊飛推進阿拉伯語與中文之間的語音識別和機器翻譯技術模型。2023年9月,深圳市大數據研究院聯合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和沙特阿拉伯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發布阿拉伯文—中文—英文大語言模型AceGPT,首創針對阿拉伯語特點精心打造的開源大語言模型。華為企業與沙特數據與人工智能局聯合優化阿拉伯語方言的識別與合成。這些合作從各個方面、多個領域系統性推進了語言服務的標準化、數字化和智能化發展,為雙邊深入合作提供重要支撐。
話語治理與媒體協同。中國與海灣國家通過舉辦中阿媒體研討會等交流活動建立高層共識框架,深化媒體交流與協作,構建中阿命運共同體。在具體合作方面,新華社與沙特阿拉伯新聞社(SPA)共建常態化新聞互換機制;在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等國際平臺,中阿媒體共同發聲反對西方“雙重標準”,開展國際輿論場聯動。中國—阿拉伯國家廣播電視合作論壇為雙方媒體的合作與交流建設提供了制度保障和實施框架,以一系列合作協議和務實項目實現了中海媒體機構間合作的常態化。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先后與阿聯酋、約旦、沙特等國的電視臺合作,進行節目互播,多個中國優質視聽節目的阿語版在主流平臺播出,并共同制作兒童動畫和紀錄片,推動中國文化在海灣乃至整個阿拉伯世界的傳播。此外,阿曼、科威特等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青年參與的“青少年創客營”等項目,通過科技與人文融合的實踐活動,有效促進了國際青年間的科學交流與人文理解;中阿合作舉辦的面向阿拉伯青年創作者的短視頻大賽,聚焦青年創作者,積極發掘培育新生力量,深化中阿文明交流互鑒,助力打造跨文化傳播生力軍。這些互動促進了文明間的深度對話和相互理解。
中國與海灣國家升級語言合作的對策
當前,在中文走向海灣國家的過程中仍面臨諸多挑戰,包括當地師資短缺、教材本土化不足以及認證標準缺失等問題。此外,阿拉伯語—中文自然語言處理資源的不足也限制了數字領域的合作發展。對于當前海灣國家中文推廣中存在的問題,亟須剖析根源并制定科學完善的改進策略。
首先,多渠道補充中文師資。由于海灣國家當地的中文專業師資儲備不足,且任職資格標準模糊,影響教師隊伍穩定性。建議設立“絲路青年教師計劃”,吸引中國各大高校師范專業畢業生前往海灣國家進行短期教學和實踐交流,從而有效彌補師資短缺問題,同時推動中文師資資格認證國際標準化。
其次,積極探索教材本土化方案。現有中文教材多為通用型,缺乏針對性內容,未能有效體現海灣各國當地的文化和產業需求。中國與海灣國家可以合作開發行業針對性教材,如《中文+能源》《中文+旅游》等,將當地案例納入教材,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和教師教學效果。
最后,盡快建立語言互認標準。海灣各國中文教育認證體系不盡相同,互認標準尚未建立,影響了學生跨區域流動性。基于此,應推動建立“阿中互認語言水平框架”,對接中國漢語水平考試標準,構建統一的認證標準和學分互認體系,增強中文教育的國際互通性,促進語言人才的跨國流動。
古老的絲綢之路把海灣國家同中國聯系在一起。進入新時代,雙方持續推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在能源投資、數字經濟和綠色轉型等領域合作日益深入。通過教育協同、數字資源共建與話語治理創新,雙方可以將中文與阿拉伯語的“雙語優勢”轉化為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硬實力”。建議盡快建立常態化語言政策對話機制,以制度化合作夯實人文交流基礎,加強文明交流互鑒,賡續中阿千年友誼。
(作者單位:蘇州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