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集成電路產業集群的蓬勃發展為當地高校思政教育創新提供了鮮活的實踐樣本。新質生產力以數字化、智能化為核心,推動教育鏈和產業鏈的深度融合,有助于為高校思政教育開辟新的發展空間。因此,積極主動探索新質生產力驅動高校思政教育創新發展的路徑,打破教育鏈與產業鏈之間的壁壘,使思政教育從理論灌輸轉向實踐浸潤、從單向傳輸轉向多維互動,是當前無錫高校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新質生產力驅動高校思政教育創新發展的方式方法
提供新的教育內容。新質生產力憑借豐富的內涵和鮮明的特征,為高校思政教育帶來了大量鮮活的教學案例和全新的教學理念。從教學案例來看,可將無錫集成電路產業集群作為思政教育教學的重要素材,系統梳理其從起步到成為全國重要產業基地的發展歷程,借鑒相關企業在技術創新、人才培養等方面的經驗,引導學生直觀感受新質生產力的強大力量,激發學生的科技創新熱情。從教學理念來看,新質生產力強調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這與高校思政教育培養全面發展的復合型人才的目標高度契合。將這些理念有機融入高校思政課程體系,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使其更好地成長為能夠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需求,為經濟社會發展貢獻力量的優秀人才。
催生新的教學模式。新質生產力以先進的技術和理念,為高校思政教育開展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和實踐教學提供了新的啟示。新質生產力背景下,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化技術的急速發展和成熟應用,為線上教學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高校可充分利用這些技術開展線上線下混合教學,課前,通過慕課、微課等在線學習平臺發布預習任務,并推送適配的預習資料和素材,安排學生提前熟悉和了解思政理論知識。課上,組織學生開展面對面交流討論、案例分析、心得分享等活動,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提升其對于思政學習的參與度和興趣度;課后,利用在線學習平臺分享教案、課件資料,同時布置復習任務,進一步幫助學生鞏固課堂所學、強化價值引領。新質生產力還推動了高校思政教育實踐教學創新,經由其催生的眾多新興產業和技術,能夠為思政教育實踐教學提供更廣闊的天地。思政教師可定期組織學生前往合作企業開展一線實踐教學,引導學生在實踐中應用所學理論知識,在提高其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基礎上,培養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拓展新的實踐平臺。新質生產力為高校思政教育與優勢產業的結合搭建了實踐平臺。在建設方法上,高校注重資源的整合,加強與地方政府、企業等相關單位和主體之間的溝通與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推進實踐平臺的搭建和落地。具體而言,高校根據思政教育的育人目標及學生的興趣偏好和實際需求,科學規劃實踐平臺的功能和布局,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加強實踐平臺管理,建立健全相關制度規定,保障思政教育實踐教學的順利運行。針對不同的實踐活動開展,采取不同舉措,如與當地企業共建實習實訓基地,為學生提供參與實際項目的平臺與機會,與地方政府、行業協會等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共同搭建產學研合作平臺,開展合作項目,解決產業發展難題,幫助學生夯實專業知識儲備,培養團隊合作精神和創新意識。
新質生產力驅動高校思政教育創新發展的實踐策略
融入產業案例。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引入新質生產力典型案例,能夠讓教學內容更具時代感和吸引力,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理解思政理論知識和新質生產力的緊密聯系。思政課教師需要深入調研無錫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歷程,收集華虹無錫、海太半導體等企業的真實案例,了解它們在技術創新、人才培養、社會責任等方面所采取的具體做法和取得的成果,而后深度挖掘其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將其有機融入課堂教學。例如,在闡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敬業精神時,可以列舉相關企業員工為攻克技術難關日夜奮戰的真實案例,以此來讓學生深刻體會敬業的價值,激發其情感共鳴和價值認同。此外,思政教師可以采用多種手段豐富案例呈現形式,如制作生動有趣的多媒體課件、邀請企業負責人或技術人員走進課堂分享交流、組織學生集體觀看相關紀錄片或新聞報道等,提升思政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深化校企合作。高校與無錫集成電路企業共建實踐基地、實現產教融合,是新質生產力驅動高校思政教育創新發展的重要路徑。雙方可以共同開發實踐教學項目,充分利用高校的場地、師資力量,以及企業的設備、技術、項目等優勢資源,結合集成電路產業的特點和思政教育的要求,設計一些既具有專業性和實踐性,又能夠培養學生思政素養的項目。例如,讓學生參與企業產品研發項目,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建立“雙導師”制度,由高校思政教師和企業技術人員共同指導學生開展實踐活動。其中,高校思政教師負責引導學生將思政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加強價值引領;企業技術人員則承擔指導學生掌握專業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責任。雙方通力合作,切實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使其在實踐中更好地理解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其將來走向社會、投身新質生產力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推進產學研融合。推進產學研融合,將新質生產力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全過程,是實現高校思政教育創新發展的有效途徑之一。高校可與地方政府、企業、行業協會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及時掌握和明晰集成電路產業就業市場的人才需求,與相關企業、科研機構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在課程設置上,增設集成電路設計、制造技術等與集成電路產業相關的課程,同時將思政教育元素融入課程教學設計,發揮課程思政的隱性價值引導作用,讓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在教學方法上,可以采用項目驅動、案例分析等教學方法,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提升綜合素養和能力,更快更好地成長為能適應就業市場需求的高素質人才。高校還可以鼓勵思政教師積極主動參與企業實踐和科研項目,以提升其實踐教學能力和科研水平。思政教師可以在參與企業實踐和科研項目的過程中,更好地了解產業發展的實際需求和前沿技術動態,將其有機融入思政教學實踐,以進一步提高思政教育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面向未來,各高校仍需持續以新質生產力理論為導航,在守正創新中實現價值引領和技術賦能的有機統一,讓思政教育教學內容始終能夠與時代發展需求同頻共振,培養出一批批既能駕馭先進技術、又胸懷家國情懷的高素質人才,為建設教育強國、實現民族復興注入源源不斷的青春力量。
(作者單位:東南大學;本文系2025年東南大學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課題“基于無錫集成電路產業集群發展的專業課程思政元素挖掘與教學實踐研究”〈YJGKCSZ2510〉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