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指出,圓滿實現“十四五”發展目標,經濟大省要挑大梁,為全國發展大局作貢獻,強調江蘇作為經濟大省,在挑大梁上要把握好“四個著力點”,即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上打頭陣,在推進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上勇爭先,在落實國家重大發展戰略上走在前,在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上作示范。這“四個著力點”,與新時代新征程上習近平總書記賦予江蘇的“四個走在前”“四個新”“4+1”等重大任務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江蘇必須以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和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作答,為扛好挑大梁責任提供堅強作風保障。
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經濟大省要挑大梁”的重要要求,切實增強挑大梁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經濟大省要挑大梁”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背景下對經濟發達地區提出的重要要求。當前我國經濟持續回升向好仍面臨諸多挑戰,主要是有效需求仍然不足,企業經營壓力較大,重點領域風險隱患較多,國內大循環不夠順暢,外部環境復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明顯上升。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經濟大省必須扛起責任,充分發揮自身產業基礎雄厚、市場規模龐大、創新資源富集等優勢,在穩住全國經濟基本盤上發揮“壓艙石”“頂梁柱”作用。2024年,廣東、江蘇、山東等經濟十強省份,以占全國近兩成的國土面積,貢獻了全國超六成的經濟總量,其中有7個省份經濟增速跑贏全國5%的增速。從這些數據不難讀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你們不扛這個大梁,國家現代化是無法實現的”這句話背后的深意。從2022年7月中央政治局會議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經濟大省要勇挑大梁”,到2023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經濟大省要真正挑起大梁,為穩定全國經濟作出更大貢獻”,到2024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支持經濟大省挑大梁”,再到2025年3月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再次強調“經濟大省要挑大梁,為全國發展大局作貢獻”,這一系列使命要求,明確了經濟大省在全國發展大局中的重要地位和重大責任。江蘇作為第二經濟大省,挑大梁是必須扛起的責任和使命,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繼續走在前列的內在要求,也是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的題中應有之義。省委十四屆九次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江蘇省委關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堅決扛好經濟大省挑大梁責任的決定》,彰顯了江蘇堅決扛好挑大梁責任的使命擔當。我們要從深刻領悟“兩個確立”決定性意義的政治高度,充分認識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經濟大省要挑大梁”的重大意義和實踐要求,切實增強經濟大省挑大梁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更加堅定自覺地圍繞扛好挑大梁責任謀劃工作、抓好落實。
深學細悟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黨的作風建設的重要論述,切實增強以優良作風保障經濟大省挑大梁的思想和行動自覺
堅決扛好經濟大省挑大梁責任,對加強黨的作風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們要深學細悟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黨的作風建設的重要論述,充分認識加強作風建設對于扛好經濟大省挑大梁責任的重大意義,為扛好挑大梁責任提供堅強作風保障。要深學細悟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提出的“匯通江淮之氣概、暢達黃海之遼闊,以當表率、做示范、走在前的果敢擔當,上下一心、真抓實干、奮發進取”的重要要求,大力弘揚求真務實、真抓實干的作風,樹立遵規守紀、清正廉潔的形象,勇挑大梁、開拓進取,在新征程上以好作風好形象展現新擔當新作為。要深學細悟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干部干部,干是當頭的,既要想干愿干積極干,又要能干會干善于干”的重要要求,著力解決部分干部中出現的“不求過得硬,只求過得去”的“為官不為”現象,充分激發干部干事創業內生動力,不斷培育實干精神和擔當意識,真抓實干、敢為善為,奮力在高質量發展上繼續走在前列。要深學細悟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要干事創業就要有好的作風,特別是領導干部作風要過硬,解決好精神狀態問題”的重要要求,進一步加強作風建設,提振干事創業精氣神,始終保持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迎難而上、主動作為,讓“干部敢為、地方敢闖、企業敢干、群眾敢首創”成為江蘇鍛造一流作風、營造一流環境的響亮名片。要深學細悟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制定實施中央八項規定,是我們黨在新時代的徙木立信之舉,必須常抓不懈、久久為功”的重要要求,以扎實開展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為契機,鍥而不舍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馳而不息加強黨的作風建設,加強黨性鍛煉,筑牢思想防線,涵養新風正氣,以優良作風推動各項工作高質量開展。
堅持問題導向,找準以優良作風保障經濟大省挑大梁的發力點
為經濟大省挑大梁提供堅強作風保障,是時代賦予的重要任務,也是江蘇必須答好的一道政治考題。問題是時代的聲音。制定和實施中央八項規定,本身就是奔著問題去、盯著問題抓、對著問題改的有力務實舉措。當前,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正處在關鍵階段,要牢牢把握“學、查、改”三個關鍵環節,確保學有質量、查有力度、改有成效;要靶向發力推進作風建設常態化長效化,把學習教育同深化改革、完善制度、促進治理貫通起來;要在“化風成俗”上綿綿發力,準確把握新形勢下反“四風”的規律特點和工作要求,繼續在常和長、嚴和實、深和細上下功夫,管出習慣,抓出成效,化風成俗。
挑大梁必須有硬作風。習近平總書記勉勵廣大黨員干部,要“以求真務實、真抓實干的作風和遵規守紀、清正廉潔的形象,團結帶領人民群眾不斷開創經濟社會發展新局面”。我們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堅持問題導向,聚焦為挑大梁提供堅強作風保障,在以下四個方面綿綿用力:
一是樹立和踐行正確政績觀,著力解決部分干部缺乏自律的“亂作為”問題。“亂作為”通常是指公職人員不依法辦事或者濫用職權的行為。黨的二十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防止換屆后容易出現的政績沖動、盲目蠻干、大干快上以及“換賽道”“留痕跡”等現象。然而,從實際情況看,總有一些領導干部容易患上“政績沖動癥”,違背發展規律,急于求成,盲目蠻干。有的急功近利,重當前輕長遠,重顯績輕潛績,熱衷搞“形象工程”“政績工程”;有的好大喜功,不惜寅吃卯糧、盲目舉債投資;有的甚至虛報浮夸,搞統計造假、“虛假政績”,政績不夠,數字來湊。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將整治干部亂作為列為重點改革任務。要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樹立和踐行正確政績觀的重要論述,開展政績觀偏差突出問題等專項整治,解決好“政績為誰而樹、樹什么樣的政績、靠什么樹政績”的問題,創造經得起實踐、人民、歷史檢驗的業績。
二是推進干部能上能下,著力解決部分干部缺乏動力的“不作為”問題。“不作為”通常是指公職人員不履行或者不正確履行職責,玩忽職守,貽誤工作的行為。如有的干部存在“撞鐘”行為,在崗不在狀態、在位不在謀事,就像和尚撞鐘,得過且過,工作“不求過得硬,只求過得去”。有的存在“佛系”心態,不擔事、不管事、敷衍了事,認為不做不錯、多做多錯,不貪不占也不干。有的存在“作秀”現象,把“說過了”當成“做過了”、“做過了”當成“做好了”,表態多調門高、行動少落實差。解決“不作為”問題,必須加大調整不適宜擔任現職干部力度,推動干部能上能下常態化,真正讓有為者有位,無為者讓位,形成能者上、優者獎、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導向和從政環境。
三是落實“三個區分開來”,著力解決部分干部缺乏擔當的“不敢為”問題。“不敢為”通常指的是部分干部因害怕承擔責任而不敢行動或決策。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關鍵時期,一些干部存在怕干得越多出錯越多、怕觸及矛盾引火燒身、怕得罪人被舉報誣告、怕動輒被追責問責,遇到矛盾繞道走,碰到問題往上交。解決“不敢為”問題,關鍵是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的“三個區分開來”,即把干部在推進改革中因缺乏經驗、先行先試出現的失誤和錯誤,同明知故犯的違紀違法行為區分開來;把上級尚無明確限制的探索性試驗中的失誤和錯誤,同上級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的違紀違法行為區分開來;把為推動發展的無意過失,同為謀取私利的違紀違法行為區分開來,真正為擔當者擔當、為負責者負責、為干事者撐腰,激勵干部開拓進取、干事創業。
四是強化專業訓練和實踐鍛煉,著力解決部分干部缺乏本領的“不善為”問題。在工作中,很多同志有愿望、有激情、有干勁,但缺乏做好新形勢下工作的本領,論思路論不出新意,談舉措談不到點上,講政策講不出門道,辨是非辨不出所以,軟肩膀挑不起硬擔子。有的工作沒有思路,心中一團火、腦中一團麻、工作一團糟。有的存在慣性思維和路徑依賴,老辦法不管用、新辦法不會用、硬辦法不敢用、軟辦法不頂用。有的缺乏系統思維,按下葫蘆浮起瓢,工作顧此失彼。解決“不善為”問題,要強化專業訓練,健全常態化培訓特別是基本培訓機制,抓好理論教育和黨性教育,精準開展履職能力培訓;同時強化實踐鍛煉,有計劃地把干部放到改革發展穩定第一線,放到重大任務重大斗爭最前沿,放到艱苦邊遠地區和關鍵吃勁崗位去磨煉,促進干部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為扛好挑大梁責任提供堅強作風和能力保障。
(作者為江蘇黨的建設理論與實踐創新研究院院長兼首席專家、江蘇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省委黨校研究基地特約研究員)